|
一、姜姓焦国:在古代,先后有两个焦国。武王伐纣,大封诸侯,周武王封神农氏炎帝的后裔于焦,地点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,建立了姜姓焦国。后东迁,西周时,迁到今河南中牟,东周初,迁豫东商水县,再迁今安徽亳县,最终迁至山东嘉祥县东北的焦城,春秋中叶之前,被鲁国吞并。二、姬姓焦国:姜姓焦国东迁后,又建立了姬姓焦国,位于今三门峡市陕县的焦城。前775年,姬姓焦国被东迁后的虢国所灭,最终,地入于晋国。三、焦作:焦作,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内西部。焦作与焦国,并无关系,焦作之地,在古代,是瑕国的地界。图中黄线为黄河,黄河以北为河内,以南为河南实际上,共有四个瑕国或瑕邑:瑕国,位于河内焦作一带,史书记载,春秋时期,王子朝叛乱,京都洛阳战乱。“晋籍谈、荀跞,帅九州之戎,及焦、瑕、温、原之师”,平乱。其中瑕,指的是瑕国。瑕邑,位于今三门峡市陕县一带。瑕邑,位于今郑州市一带,当时郑国内部的封地。瑕邑,在今安徽蒙城东北。前575年晋楚之战,楚师还及瑕,即此地。关于郑国的瑕邑,多说几句。郑国是春秋初期的霸主,强盛时,国内有不少封地,封给大夫。大将颖考叔,封地为颖谷,大将瑕叔盈,封地为瑕邑。郑国伐许国,大将颖考叔抢先登城,公族大将公孙子都嫉妒心发作,暗箭伤人,从后面放箭,将颖考叔射落城下,另一大将瑕叔盈,重举大旗,登上城墙,郑军灭许国。子都暗箭伤人河内地区,位于黄河以北,其西部两市,是济源、焦作。焦作,古称山阳,其得名,是因为位于太行山以南。汉时期,隶属于冀州的河内郡。河内郡的首县,在汉时期为野王县,隋时期,改为河内县,民国时期,改为沁阳县,虽然现在的沁阳城位于沁河以南,但是,历史上的沁阳城是位于沁河以北的,北魏郦道元所著的《水经注·沁水》载:“(怀)县北有沁阳城,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。” 还有,汉明帝所封沁水公主的庄园“沁园”在沁水之北,因这些原因,故称为沁阳。1927年,沁阳县东部分出,建立博爱县。1948年3月,改为焦作县,改名原因与煤炭有关。1956年,升级为焦作市。1982年以后,范围日渐扩大。四、巩国与巩义:巩国巩义是一脉相承的,巩国,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集一带,位于黄河以南。巩国北临黄河,西有洛水,东控虎牢关,南望嵩岳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春秋时期,巩国被晋国吞并。战国时期,秦国占领其地,设立巩县。在历史上,中国都城为长安的时代,洛阳是长安的外围都城,而洛阳以东,也有层层防线,自西向东,依次是:巩县、虎牢关(亦即成皋关)、荥阳。刘邦就是依据重重关隘,层层设防,终于挡住了项羽的凶猛攻势,将其实力耗尽,然后转守为攻,发动反攻。隋末,李世民分兵围困洛阳,同时,亲自率军守住虎牢关,挡住窦建德援军,最终,杀出虎牢关,大破窦建德,然后,逼迫王世充投降,唐占领洛阳。1991年,巩县改为县级市巩义。楚汉相争,图中绿色为巩县位置,是连续数道关口最西边的一关三关一仓,巩县为离洛阳最近的一关 |
|